会员登录 | 注册
首页 | 技协概况 | 专题栏目 | 协会动态 | 以爱好养老 | 作品展示 | 证书查询 | 会员中心

童子戏的传承故事

时间:2024年04月25日 来源:
1 /4
未标题-1_0000_161b626b9b7dae4378cb5d4865bedb6.png
  • 未标题-1_0000_161b626b9b7dae4378cb5d4865bedb6.png
  • 未标题-1_0001_fb09a86665dd605d848d7d3f25f6420.png
  • 未标题-1_0002_9444695f12be944f60e48ad83dd45c2.png
  • 未标题-1_0003_e86901f024200005580328b4ab8e80d.png

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有一种流传千年的古老戏剧形式——童子戏。它不仅是当地民间祈福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本文将深入探讨童子戏的发展历史、艺术特点、主要剧目及其社会价值,同时关注其现代传承与保护措施,以及传承人物的故事。

童子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起初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祭祀舞蹈,与巫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史书记载,唐贞观年间,五位举子因误考期而在长安城说唱乡曲童子书谋生,后来因一场误会而被天师误杀,化成冤魂大闹皇宫。唐王为平息纷争,请天宫三仙女及其弟子用巫法仪式平息纷争,并册封她们为驱邪纳吉的童子。从此,童子戏成为了一种特许的演剧形式,传唱盛唐的故事。

在南通地区,童子戏流传于崇川区北部、通州区中西部和周边部分地区,当地称之为“上童子”或“童子上圣”。至清代中叶,童子戏逐步完成了从娱神到娱人的过渡,发展为一种戏剧样式。在明清时期,通州地区的童子会活动已经十分活跃,成为民间消灾祈福的重要形式。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封建迷信活动的被扼制,童子戏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在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政府部门相继成立了业余童子戏演出团和专业的实验通剧团,对传承保护童子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童子戏的传承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童子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而著称。它使用南通方言演唱,同时配以打击乐器的敲奏,声腔怪戾奇特、高亢悲怆,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其表演内容多与降妖捉鬼、神仙灵异有关,充满了神秘和奇幻的色彩。

童子戏乐队中清一色为打击乐,有大鼓、锣、闹钵、手鼓等,无丝弦乐器。这种独特的配乐方式使得童子戏的音乐风格更加鲜明,也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庄重。

在表演形式上,童子戏可分为文童子和武童子两种。文童子以念唱为主,其唱腔高亢清亮,如泣如诉,令人陶醉。而武童子的表演则融杂技、气功为一体,惊险刺激,令人叹为观止。

童子戏的主要剧目有《李兆庭》《陈英卖水》《秦香莲》《唐僧取经》等,这些剧目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它们通过神话传说的形式,劝人为善、劝人孝悌,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

其中,《唐僧取经》是童子戏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还蕴含着对信仰、坚持和勇气的赞美。这部剧目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群众喜爱,成为了童子戏的一张名片。

此外,童子戏还多次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2004年南通童子戏赴韩国访问演出,为国际民间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童子戏的知名度,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荣誉与奖项方面,童子戏也屡获殊荣。如2012年南通童子戏:“活态”保护,小戏唱出大舞台的电视节目获南通市广播电视作品三等奖;2018年童子戏在上海大世界举行的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闭幕式上参演,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早期年间到现代戏曲,童子戏经历了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过程。在明清时期,童子戏主要用于民间消灾祈福活动;而到了现代,它则更多地成为了一种文化娱乐形式供人们欣赏。

然而,童子戏的传承之路并不平坦。由于长期依附于神巫迷信活动缺乏独立性以及社会精神文明的推进导致封建迷信活动被排斥和扼制等原因,童子戏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为了拯救这一古老剧种,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采取了积极的保护措施。

一方面,政府部门加强了对童子戏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如南通市通州区文化馆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同时政府还组织拍摄了《南通童子戏》专题电视片、出版了相关书籍和专辑等以加强对童子戏的宣传和推广。

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童子戏的传承与保护中来。一些热爱童子戏的人士自发组织起了业余演出团体和研究会等组织;同时一些企业也积极赞助和支持童子戏的传承与发展工作。

童子戏作为江苏民间祈福活动中的一种演剧形式具有独特的曲艺特征和艺术特点。其使用南通方言演唱配以打击乐器的敲奏使得音乐风格鲜明而独特;其表演内容多与降妖捉鬼、神仙灵异有关充满了神秘和奇幻的色彩;其文武结合的表演形式也使得整个剧目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童子戏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通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通过欣赏童子戏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古老剧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尽管童子戏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但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其传承与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方面政府部门加强了对童子戏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了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童子戏的传承与保护中来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然而,童子戏的流传现状仍然不容乐观。由于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童子戏的受众群体逐渐缩小;同时一些老艺人相继离世而新的传承人又难以培养也使得童子戏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拯救这一古老剧种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采取了积极的保护措施。一方面政府部门加强了对童子戏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提高了其保护级别和资金投入;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童子戏的传承与保护中来为其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在传承人物方面,胡夕平等老一辈艺术家是童子戏的重要传承人。他们不仅精通童子戏的演唱和表演技艺还积极投身于其传承与保护工作之中为童子戏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一些年轻的艺术家也开始关注并投身于童子戏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之中为这一古老剧种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综上所述,童子戏作为南通地区的一种古老戏剧形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尽管其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但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其传承与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童子戏将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们也期待着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关注并投身于童子戏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之中共同守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