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注册
首页 | 技协概况 | 专题栏目 | 协会动态 | 以爱好养老 | 作品展示 | 证书查询 | 会员中心

大平调的传承故事

时间:2023年09月10日 来源:
1 /4
21.png
  • 21.png
  • 22.png
  • 23.png
  • 24.png

在华夏大地的广袤舞台上,有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戏曲艺术——大平调,它以其粗犷豪放、刚中带柔的艺术风格,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大平调的传承故事,探寻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保护。

大平调的起源可追溯至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82年,濮阳下堤的艺人们集资捐粮,仿照官宦朝服制作麻布箱衣,正式登台演出,并改名为“开州平”。从此,这一剧种便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逐渐发展成为大平调的一个主要支派。

大约1820年前后,东路大平调经东明县传到了菏泽、曹县一带。在这里,它吸收了山东民间武术和山东梆子等地方戏曲的表演程式,逐渐山东化,形成了大平调这一独立剧种。从此,大平调在黄河南北两岸的广大地区活跃起来,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的三个地域流派分支:以开州(濮阳)为中心的开州平、以滑县为活动中心的西路大平调(亦称滑县大平调)以及以东明为活动中心的东路大平调。

乾隆年间,开州大平调更是成为敬神的大戏,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剧团,如清丰的洪家班、南乐的万家班、濮阳的范家班等。这些剧团在“板凳头”演出的同时,还创造了“吊辫子”、“盘叉”、“沿铡刀”、“打五把彩”、“大上吊”等诸多绝技,形成了濮阳大平调不同于其他地方大平调的特点。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大平调以曹州(今山东菏泽市)为中心,跨越鲁、豫、苏、皖、冀五省边缘地带,成为流行五省八州的戏曲剧种。新中国成立后,大平调又创编了一批现代剧目,获得了良好的反响,为这一古老剧种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平调的艺术风格粗犷火爆,远比豫剧更加粗犷,具有较强的山东地方特点。其唱腔音乐属于梆子腔系统,为板式变化体,在音乐板式结构上与山东梆子和豫剧多有相同之处。然而,在艺术风格上,大平调却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它的发声一般都用真嗓,惟慢板、拐头钉等板式起板时,尾声使用极高的假嗓,使得唱腔更加高亢明亮、委婉动听。

大平调的表演更是气势恢宏、场面宏大。它保留了豫剧早期曾用过的“尖子号”、“四大扇”等乐器。“四大扇”包括大铙、大钹各一对,演奏时以“尖子号”配奏,声音极高,若战马嘶鸣,可传至数里之外,非常适合营造古战争气氛和红火热闹的场面。在表演中,大平调唱念做打并重,粗犷豪放、刚中带柔,并引进了许多武术特技。如“起胫跨大步”、“云手划大圈”、“三换朝”、“大上吊”、“沿铡刀”、“吊九桶水”、“爬桅杆”、“顶灯”、“金鸡坐椅”等武术特技在大平调表演中常用,这是它与其他戏曲剧种的不同之处。

在大平调的脚色行当中,黑脸和红脸居于主要地位,形成了剧种的重要特色。这些角色往往以唱“靠把戏”见长,表演气势恢弘、场面宏大,唱、做、念、打并重,粗犷豪放中又不失细腻与柔美。

大平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剧目,据统计约有六百余出,保留下来的有二百余出。其内容主要取材于《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杨家将》、《包公案》等小说,多以黑脸、红脸的“袍带戏”为主,民间生活故事戏较少。常演剧目有《下高平》、《下燕京》、《下江南》、《反阳河》、《晋阳关》、《反徐州》、《收姜维》、《百花亭》、《战洛阳》、《秦香莲》、《铡赵王》、《赵公明下山》、《金鞭记》、《张飞滚鼓》、《三传令》、《火龙阵》等。

这些剧目不仅展现了大平调独特的艺术风格,还传递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它们以生动的艺术形式,讲述了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弘扬了忠诚、勇敢、正义等价值观念。同时,这些剧目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为后人了解历史、认识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大平调的社会价值不仅体现在其艺术魅力上,还体现在其对社会文化的推动作用上。作为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大平调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通过演出和传播,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在民间流传和发扬光大。同时,大平调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文化建设活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平调也经历了从早期年间戏曲到现代戏曲的演变过程。在早期年间,大平调的演出形式相对简单,以板凳头演出为主。演员们穿着麻布箱衣,在简陋的舞台上演绎着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然而,正是这种简陋和质朴的表演形式,使得大平调能够深入人心、广受欢迎。

进入现代后,大平调在保留传统艺术特色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一方面,它积极吸收其他戏曲剧种的精华和优点,丰富了自己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它也注重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和对接,通过改编和创作现代剧目来反映当代社会的生活和风貌。

在现代戏曲中,大平调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唱腔和表演形式,还引入了现代舞台技术和灯光音响设备。这使得大平调的演出更加生动逼真、引人入胜。同时,现代戏曲也更加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交流,通过现场互动、网络直播等方式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关注和喜爱大平调。

大平调作为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具有独特的曲艺特征和艺术特点。其唱腔高亢明亮、委婉动听;表演粗犷豪放、刚中带柔;剧目丰富多彩、深入人心。这些特点使得大平调在戏曲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备受瞩目。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大平调也面临着传承保护和流传现状的挑战。一方面,由于戏剧市场的滑坡和观众群体的萎缩,大平调的演出条件和生存环境日益恶劣;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后继的表演人才和资金支持,大平调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大平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们加大了对大平调的宣传力度和推广力度,通过举办演出活动、开设培训班等方式来培养新的表演人才和观众群体;同时,他们还加强了对大平调的研究和挖掘工作,为这一古老剧种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传承人物方面,大平调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们不仅技艺精湛、表演出色,还积极投身于大平调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之中。他们通过传授技艺、培养新人等方式来传承和发扬大平调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魅力。

在大平调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传承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汗水为这一古老剧种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曹秀芝、杜学周和魏守现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都是国家三级演员,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平调代表性传承人。他们不仅技艺精湛、表演出色,还积极投身于大平调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之中。他们通过传授技艺、培养新人等方式来传承和发扬大平调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魅力。

在他们的努力下,大平调也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例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的活动中,大平调戏曲艺术家们同唱红色经典,展现了这一古老剧种的崭新风貌和时代精神。此外,大平调还多次在国内外演出中获得好评和奖项,为这一古老剧种的传承和发展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大平调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戏曲艺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它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当地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大平调也面临着传承保护和流传现状的挑战。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加强对其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其的研究和挖掘工作,为这一古老剧种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持。

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让大平调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戏曲艺术在新的时代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无法详尽地展开每一个细节,但希望通过这篇摘要式的传承故事,能够让读者对大平调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