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注册
首页 | 技协概况 | 专题栏目 | 协会动态 | 以爱好养老 | 作品展示 | 证书查询 | 会员中心

锅庄舞的传承故事

时间:2024年09月29日 来源:
1 /4
83.png
  • 83.png
  • 82.png
  • 81.png
  • 80.png

在辽阔的青藏高原上,有一种舞蹈,它像雪域的风,自由而奔放;它像高原的鹰,矫健而高傲。这就是锅庄舞,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一个承载着藏民族智慧与情感的文化瑰宝。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它不仅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

锅庄舞的历史,如同藏民族的历史一样悠久而神秘。据考证,锅庄舞可能起源于原始时期的图腾信仰、巫舞以及祭祀盟誓仪式舞蹈。在青海湟水一带出土的大通县土家孙寨古墓彩陶盆上,就有原始舞蹈的图腾,其真实年代约为五千至五千八百年前,这为锅庄舞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在藏族历史的“小邦时期”,锅庄舞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那时,部落盟誓是重要的政治活动,而锅庄舞则成为盟誓仪式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通过舞蹈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增强部落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锅庄舞更是在寺院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一种吉祥的象征。

然而,锅庄舞的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变迁。但正是这些挑战和变迁,让锅庄舞更加坚韧和富有生命力。从古老的图腾信仰到现代的舞台艺术,锅庄舞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在昌都、甘孜、阿坝以及云南、青海、甘肃等广大藏区,锅庄舞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节日庆典、婚嫁喜庆还是农闲时节,人们都会跳起锅庄舞,用舞蹈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锅庄舞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上。舞蹈时,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简单易学,适合大众参与;“枯卓”则舞姿多样,技巧性较强,是专业舞者展示才华的舞台。无论是哪种舞步,锅庄舞都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展现出了藏民族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表演形式上,锅庄舞既有古旧锅庄舞的庄重古朴,又有新锅庄舞的活泼明快。古旧锅庄舞多用于宗教祭祀活动,其歌词和舞步都较为古老和固定;而新锅庄舞则更多地反映了生产劳动、农牧业发展和经商贸易等现实生活内容,其歌词和舞姿都更加灵活多变。

在锅庄舞的表演中,舞者们的表情和动作都充满了情感和力量。他们通过舞蹈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增强团结和凝聚力。无论是男性舞者那矫健有力的舞姿,还是女性舞者那柔美轻盈的舞步,都让人感受到了锅庄舞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锅庄舞的主要剧目丰富多样,既有反映藏族历史文化的传统剧目,也有反映现实生活内容的新创剧目。这些剧目不仅展示了锅庄舞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承载了藏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在昌都、迪庆、玉树等地,锅庄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而著称。昌都锅庄舞早在吐蕃时期就已存在,其舞姿矫健有力、节奏明快;迪庆锅庄舞则以其完整的舞蹈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广受赞誉;玉树卓舞则以其粗犷飘逸的舞姿和庄重饱满的曲调而著称于世。

锅庄舞的社会价值,不仅体现在其艺术魅力上,更体现在其文化传承和社会功能上。作为一种原生态的舞蹈形式,锅庄舞承载着藏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通过跳锅庄舞,人们可以加深对藏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锅庄舞还具有健身强体、愉悦心情的社会功能。在跳锅庄舞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释放压力、缓解疲劳、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006年5月20日,锅庄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荣誉不仅是对锅庄舞艺术价值的肯定,更是对其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的认可。

锅庄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虽然并无确切的史书记载其起源,但从锅庄舞的表演形式和动作中,我们可以窥见它原始而古朴的魅力。据推测,锅庄舞可能是在原始时期的图腾信仰、巫舞以及祭祀盟誓仪式等综合性因素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青海湟水一带出土的大通县土家孙寨古墓彩陶盆上,绘有原始舞蹈图,这为我们提供了锅庄舞起源的珍贵线索。彩陶盆的年代约为五千至五千八百年前,上面的舞蹈图案与锅庄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锅庄舞逐渐丰富和完善。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对自然界的种种现象感到迷惑不解,产生了种种迷信和宗教形态。这种宗教信仰渗透到了先民们的生产生活中,也融合到了民间歌舞艺术里。锅庄舞便是在这种背景下,摹拟飞禽走兽而舞,成为人神合一、氏族神秘互渗的思想方法再现。

小邦时期是锅庄舞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锅庄舞作为祭坛、盟誓、宗教等祭祀仪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据藏文文献记载,盟誓时往往辅之以手舞足蹈以激动人心,“卓”舞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边唱誓词边舞蹈的形式,使得锅庄舞在藏族地区广泛流传。

锅庄舞的真正流传得益于藏传佛教的发展。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存在,为锅庄舞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和新的生存空间。据传,在修建桑耶寺时,为了镇妖除魔,莲花生大师请来工布地区的卓巴唱歌跳舞,美妙的歌声和精妙的舞姿将鬼怪迷惑,人们趁机建起了寺庙。从此,“卓”作为吉祥的标志,在藏区广泛流传。

明清时期,锅庄舞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各种民间舞蹈如《卓舞》(亦称锅庄舞)、《果谐》、《堆谐》等形式在群众中流传发展。锅庄舞的汉文记载多见于清代或清代以后的史籍、志书和游记中。在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窥见锅庄舞在藏族地区广泛流传的盛况。

如今,锅庄舞已经成为藏族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在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男女老少都会围成圆圈,手拉手跳起欢快的锅庄舞。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这种舞蹈形式不仅具有体育运动的健美、明快、活泼等特点,还蕴含着友爱、团结等传统的人文精神。

在锅庄舞的传承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传承人。他们不仅将锅庄舞的技艺代代相传,还不断创新和发展锅庄舞的形式和内容。在他们的努力下,锅庄舞得以在藏族地区广泛流传并走向世界舞台。

综上所述,锅庄舞作为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承载着藏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发展历程见证了藏民族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期待锅庄舞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