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竹编,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工艺,承载了浙江省嵊州市千年的文化积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竹编不仅是地方传统美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竹编工艺的经典代表。它的历史传承、工艺特征以及社会价值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嵊州竹编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最初,工艺者们利用竹子编制出简单的用具,编织出“方格纹”“米字纹”“人字纹”等基本图案。那时,竹编工艺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实用价值。至汉代和晋代,嵊州地区的竹编工艺开始走向精细化,工艺者们掌握了更多复杂的编织技巧,使竹编制品不仅在功能上更加完善,也在艺术性上得到了提升。
在唐代,嵊州地区的工匠们已经能够制作出简朴而实用的竹箩、竹篮等生活用品。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不断演进,使嵊州竹编工艺逐渐成熟。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嵊州成立了竹篾厂和竹篾场等专业生产机构,生产出的竹制品已经相当精致,竹编逐渐成为民间生活不可或缺的用品。其精美的工艺不仅满足了当地人日常生活的需求,还开始远销至杭州、上海、南京等大城市,进一步推动了嵊州竹编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
清光绪年间,嵊州出现了专门的竹编作坊,工艺品种类繁多,包括挈篮、考篮、香篮、食篮等。这些竹编器皿以其细腻的工艺和实用性受到人们的喜爱。1949年后,竹编艺人们合作成立了嵊县(州)篾业产销工场,1954年该工场升级为嵊县(州)竹器生产合作社,1959年更名为工艺竹编厂,被誉为“中外竹编第一家”。
嵊州竹编工艺的复杂性和精细性体现了其独特的工艺魅力。一件嵊州竹编制品的制作过程包括设计、造型、制模、估料、加工竹丝篾片、防蛀防霉、染色、编织、雕花配件、装配、油漆等多个工序。每一步都需要工艺师的精心雕琢和细致操作,才能最终完成一件艺术作品。
制作竹编的核心在于竹丝篾片的工艺。竹编的基本材料是经过精细加工的竹丝和篾片,其制作过程包括锯竹、卷节、起间、开片、劈篾、抽篾、刮青、劈丝、混边等十个步骤。不同的竹材,如毛竹、早竹、水竹和青篱竹,各具特点,工艺师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竹材进行加工。毛竹质地坚韧,早竹拉力强,水竹纤维紧密,青篱竹富有弹性。这些竹材被加工成篾片后,经过染色、雕刻等处理,最终用于编织各种产品。
嵊州竹编的编织技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挑压编。编织方法包括“挑一压二”“挑二压二”“跳三压三”等,其中“挑”指编篾在被编篾的下方,用编篾挑起另编篾;“压”则指编篾在被编篾的上方,用编篾压住被编篾。此外,还有人字编、十字编、六角编等多种技法,展示了工艺师的巧思和技艺。
嵊州竹编的文化特征在于其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复杂的工艺流程。每一件竹编制品都体现了工艺师对竹材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竹编制品不仅在实用功能上表现出色,其独特的纹饰和工艺技法更赋予了其艺术价值。嵊州竹编的产品种类繁多,包括篮、瓶、罐、盘、盒、屏风、模拟动物、人物、建筑物、家具、灯具、玩具等,共有600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六和塔》《岳飞》《苏武牧羊》《昭陵六骏》等代表作,不仅展现了嵊州竹编的精湛工艺,也记录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片段。
然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塑料制品的兴起,竹编日用品的需求逐渐减少,竹编工艺面临着传承危机。许多竹编艺人难以维持生计,嵊州工艺竹编厂也于2002年停产。尽管如此,嵊州竹编的文化价值和工艺特色仍然受到重视。
为保护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市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2008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嵊州竹编》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为竹编的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料。2019年,嵊州市文化馆(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了“嵊州竹编”项目的保护单位资格,进一步推动了竹编工艺的保护和传承。2023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嵊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心成为新的保护单位,继续致力于嵊州竹编的保护和发展。
嵊州竹编不仅在中国国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还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荣誉。1984年,嵊州竹编《昭陵六楼》在英国伦教的世界理想家庭博览会上展出,引起了广泛关注。1994年,竹编《奔马》在建国四十周年全国林产品博览会上展出,江泽民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2016年,斯浙鹏创作的嵊州竹编《六和塔》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成为国家级艺术珍品。
总之,嵊州竹编不仅是嵊州市的传统工艺,也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展现了竹编工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尽管面临挑战,但通过各方努力,嵊州竹编的历史传承和艺术价值仍然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弘扬。